高锌、高钙、高蛋白……随着市民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的提升,人们对食品消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食品的安全、健康、营养等指标也都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但一些消费者发现,如今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食品,虽说不少都标榜自己是高营养的食品,但细看其内容、数据却是越看越糊涂。
道里区一超市里,记者看到,一袋“高钙麦片”包装上标明每百克的钙含量为50毫克,而一盒“高钙奶酪”的每百克钙含量为1140毫克;一种高钙核桃粉,标称每百克蛋白质含量为大于等于160毫克,另一种普通核桃粉含钙量达到了200毫克。同属“高钙”类的食品,每百克的钙含量竟相差20多倍;号称“高钙”的核桃粉,其钙的含量不比普通核桃粉高。而一些标有“高钙”的饼干,在其说明中根本没有钙的含量。同样是“高钙”产品,究竟多高才算高?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购买此类产品的消费者,他们对于补钙、补锌、补铁的营养食品“高”在哪儿也说不清,认为既然标了“高”,其营养肯定会比普通的好,如果价格适当,还是首选这类产品。
然而,食品袋上标注了“高”其营养价值就一定高吗?比如市场上100克的“高钙”食品,其中钙的含量可以从20—2000毫克不等,差别在100倍。而且含量高的未必一定比含量低的好,时下“高钙牛奶”卖得不错,殊不知牛奶本身就是高钙食品,过量补钙容易引起肾结石。业内人士介绍,食品营养标注实际上应该起到向消费者传递营养信息的作用,指导或帮助消费者对食品的营养成分、类型进行判断,最终作为购买的参考。但目前不少食品的“营养标志”概念混乱、标准不一,消费者单凭印在包装袋上的一个“高”字不仅不能给自己带来帮助,甚至还有可能造成误导。来源:新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