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今天是传统的元宵节,按照习俗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每家每户都要包元宵、吃元宵。可如今市民们整袋整袋从超市买回家的元宵都是食品厂生产流水线上的产品,不少市民都抱怨,现在越来越感觉不到过元宵节的感觉了,在南京已经基本上找不到纯正的手工包的元宵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陶思炎告诉记者,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手工元宵渐渐难觅其踪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汤圆和元宵其实是一类食物,只不过在时间的前后上使得名称发生了变化。”陶思炎告诉记者,现在元宵节很多市民喜欢说吃汤圆,其实在古时候人们习惯于说元宵,到了民国以后才改口为汤圆的。“很多解释中说在元宵节这一天吃元宵象征着对亲人的思念之类的说法其实有失偏颇”。陶思炎告诉记者,不少市民对于元宵的定义还存在着—定程度的误区,元宵是人们对于天上星宿的模拟,属于一种星的符号。“吃元宵其实是象征着天人合一、星人合一,代表太平盛世的意义。”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去作坊式的手工元宵已经难觅其踪,取而代之的则是大批量的机器生产。“关键的是人们能够记住元宵节,焦点不该集中在元宵的制作上。”陶思炎回忆说,大约在上世纪50-60年代的时候,手制元宵很流行,人们买来糯米粉用开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包”好之后再捏成均匀的球,放在铺有干糯米粉的箩筐里不断摇晃,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机制的元宵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

     “手工元宵退出流行主要是由于制作起来不仅费时费力,更主要的一点在于汤圆的制作材料,如糯米粉在市面上很难寻找到。”陶思炎认为,年味并不会因为手工元宵的缺失而转淡,相反机制元宵的大规模生产可以把劳力解放出来,让人们的节日过得更加轻松。

     陶思炎告诉记者,汤圆是元宵节中不可缺失的文化符号。除此之外还有烟花爆竹、夫子庙灯会的花灯。他笑称,今年的年味不但不会被淡化,并且极其有可能达到几年之最。“一是烟花爆竹的解禁使得如今的年味增浓了不少,二是夫子庙灯会的规模越办越大,预计今年的人流量将突破30万人。”

     “如果你在南京待过四五年肯定会对南京的花灯留有很深的印象,以前的街头多以灯笼灯和塑料灯为主,可是现在有很大的改变了,花灯成了增加年昧的第三个方面。”他给记者举出例子,鱼灯、猪灯、螃蟹灯、狮子灯等给南京的花灯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刘飞霏 张燕)来源:金陵晚报

天天健康网美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