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最近一段时间,问题食品隔三差五地被曝光,早已把人们的目光集中到一个话题——食品安全。
提起食品安全,使人想起这么一句话:“对食物短缺的担忧已被对食品的安全恐惧代替。”这句话在国际上很流行,也大体符合目前我国消费者食品消费的心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农业实现了主要农产品供需基本平衡、年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粮食的年平均生产能力达到5亿吨,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0.4吨以上。肉、蛋、乳制品、水产品和水果、蔬菜的人均消费量也都有了快速的增长,摆脱了长期困扰我国的食物短缺问题。但是,食品安全问题凸现出来。
如今当人们步入集贸市场、超市,不会担心买不到东西,也不会因排大队而犯愁,但常常有这样的困惑:究意吃什么才能安全?吃蔬菜怕残留的农药,吃饭怕有毒的大米,吃鸡鸭鱼肉怕动物体内的抗生素、磺胺类药物超标,吃加工食品怕甲醛、吊白块、二氧化硫等化学物质和超量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特别是近一段时间,媒体频频揭露大量食品加工领域造假掺毒的恶性事件,幕幕场景触目惊心:用病死变质禽畜加工卤腊熟食,用敌敌畏浸泡火腿,把石蜡加入火锅底料,用毛发水加工酱油,用工业增白剂熏制面食,用工业双氧水漂白鱼翅等。在问题食品榜上,赫然有金华火腿、太仓肉松、平遥牛肉……这些享誉中外的知名品牌频频“出事”,消费者还能相信什么?他们怎么能不对“吃”产生恐惧!
事实上,每年我国消费者因食物残留农药和化学添加剂中毒的人数超过10万人,而潜在的没有即时发作的中毒者或身体受害者更是难以统计。
消费者的恐惧,源自问题食品。每一次问题食品的披露,都会引发一场“地震”。被曝光的食品品牌知名度越高,“震级”也就越高,“震感”也就愈强烈。如此一次次地打击着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加重了消费者对“吃”的恐惧。食品安全问题一天不解决,消费者的恐惧就会始终存在。久而久之,这种恐惧势必抑制食品消费需求,影响食品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金华火腿事件曝光以后,引发了“多米诺骨牌”式的信任危机。许多生产经营金华火腿的公司接到出口商的退货电话,杭州各大超市火腿销量几乎为零。不仅如此,消费者也开始怀疑其他肉制品的质量,有的超市肉类加工食品销量下降了40%,就连相关的饮食行业也受到牵连。杭州一家以“老鸭煲”闻名的酒店里,前来品尝“老鸭煲”的人骤然减少,只是因为金华火腿是制作老鸭煲的必备佐料。因为同样的原因,“火腿冬瓜”一菜遭到杭州市民拒食,菜市场里的冬瓜销量也因此锐减。太仓肉松“出事”以后,肉松在上海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市民路过经营太仓肉松的商店,就会向营业员投去异样的目光;一些上海市民说,听说上海产的肉松原料基本也是来自外地的半成品,不知是不是死猪肉,反正这辈子不敢吃肉松了。重庆朝天门小食品批发市场是重庆火锅底料主要集散地,每天从这里发往全国的火锅底料占重庆总产量的两成。“石蜡事件”以后,几乎就没有人来批发火锅底料了,市场每天损失几百万元。不仅如此,进火锅底料的少了,也严重影响了其他小食品的销量。
消费者“吃”的恐惧不除,食品行业永无宁日。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经认识到食品安全的严重性。党的十六大把“健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体系,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写进了报告。农业部的“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也已经在全国范围启动,到2005年底,我国大中城市、旅游地区的蔬菜、水果、茶叶及特色鲜食农产品、出口基地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将基本得到控制,之后的5年间,即到2010年,我国将逐步实现主要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和消费。
我们坚信,只要坚决打击制假、售假的不法行为,加大食品安全的科技投入,强化食品安全管理,实行食品安全从土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控,制定食品安全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加强市场监督管理,食品安全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市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