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天津的美食,多数人一下就想到狗不理包子,而吃过狗不理的人呢,又大多数表示出了嗤之以鼻的态度,大概是因为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薄皮大馅十八个褶,一咬一口油”的标准已经满足不了现代人的胃口了。不过,说起天津包子,还真不是狗不理的内容可以涵盖的,石头门坎素包、西北角清真牛肉包、陈傻子肉皮包也都是很有名气的。而那久负盛名的“包子宴”,就更能让那些对狗不理耿耿于怀的人大开眼界了!
包子宴中的首道包子为猪肉包:虽为肉包,咬开后白瓷碟中顿现朵朵油花,入口却肥而不腻,令齿颊之中弥旋油香。二道包子为素包:刚食肉味,又进花菜、木耳、蘑菇等蔬菜之香,两香相比各香其色。三道包子为三鲜肉包:食毕肉香和素香,再品尝海鲜之美,其乐无穷。四道为韭菜大虾包子:如果把前两道香和一鲜比作刚启之序幕,而典型津门风味的韭菜之香,才正式拉开品味包子宴之大幕。五道包为叉烧包:主味为甜,佐之精肉,典型的川苏风味使口感立即发生变化。六道叫珍珠包:鲜贝为馅,入口爽滑。七道包子为川味包:微麻中隐隐扩散丝丝香辣。八道包子为梅菜包:则须细细咀嚼之后品余香。九道便是当年进贡慈喜太后的贡品包:撕开包子皮,豆粒大肉皮块块如珠,呈半透明状,好似玉液初凝琼脂,犹如老蚌雾中亮珠。十道包子为豆沙包:赤豆泥为馅,以甜为主,一包入口,不但清扫口中肉荤、海鲜、韭菜之气味,又能调胃和脾,加之赤豆又有消水导食之效能,此包殿后压阵,堪称奇中一绝。
包子在历史上也称“面玺”、“玉尖面”、“馒首”、“肉馒头”等等,是发祥于中国的主食食品。从三国时代诸葛武侯征蛮之后,包子既为祭祀用品又为食品,一直延续至今已有1800多年。自宋代起,在北方地区对有馅者称为“包子”,无馅者称为馒头。在南方,长江中下游地区不论有馅或无馅统称馒头,至今亦然。这些年,全国人民在连锁快餐店甚至超市的大冰柜里淘换出天津包子,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但是要把这常见的包子吃得汤汤水水,有滋有味,甚至吃出数百年来船樯云帆津门码头的盛世繁华,也没那么容易。(作者 于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