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吃韩国烧烤大约在18年前,那时在永嘉路上有家叫“巷子深”的烧烤店。虽然店里也没见韩国人,但据说烧烤设备以及菜品都是韩式的。当时外国菜在上海滩凤毛麟角,因此那家故弄玄虚的“巷子深”引来了高朋满座。本人因为和那家饭店“背后”的头儿很“铁”,经常蹭“肉”吃。那时的烤肉也很简单,把薄薄的肉片放在一块不锈钢板上烤,直到它卷起身子,把它放在佐料里蘸一下后入口。不过几番下来也失去了新鲜,毕竟没有咱中国式的烧肉菜那样丰富可口。不久那家“巷子深”生意果真渐渐清淡。
虽然本人属于“食肉类”,早先是无肉不吃饭,但随着体态臃肿,不得不加以节制,就连单位食堂的招牌乳腐肉也不敢碰,最多只吃一些肉丝之类的解解馋。
前些日子,朋友说现在的韩国烤肉已经不再是当年“巷子深”的水平了,老崭的……终于失身被拉去“烤了一回”。
那家韩国烤肉在武川路上。规模偏小,但很随意温馨。大堂里是散座,里边是榻榻米的包房。不过对我们这帮不注重礼仪的家伙来说,散座为上,省得还要盘腿而食,像练功似的。
烤炉嵌在长条桌的中间,烤炉是烧木炭的,电子点火灭火,很安全。
我们点了腌牛肋骨(45元一盘),腌猪肋骨(28元一盘),店家还奉送了六小碟冷菜佐料之类。韩国人习性和咱们差不多,不用拿刀叉,免了绅士风度。不过筷子是扁平的,不锈钢材质,像本人使惯了绞花筷的,挟菜很别扭。而店家解释,韩国人就是喜欢这种不锈钢扁筷,清洗、高温消毒都方便。烤盆也是不锈钢的,与当年“巷子深”相比,烤盘里多了许多镂空条,据说这样散热,不容易烤糊。
腌猪肋骨很嫩,薄薄的一大片,上面有许多批纹。大厨说每天他都要将猪肉正反面用刀批上N刀,就像我们炸猪排时要用刀背反复敲打,目的都是让味道进去,让火候均匀。烤熟后放在韩式大酱里蘸一下,肉很香嫩,甚至比传统的中式烧肉都来得香嫩。像我们这些口味重的,干脆将烤肉放在佐料里打滚。
其实吃烤肉就是图一个气氛,是在闻香,是在寻找一种最原始的情趣。但烤肉也有缺点,它受热不均匀,往往会外焦内生,味道也不易渗透,口感也不丰富、不嫩。而韩寿餐厅的烤肉几乎解决了弊端。那天烤肉吃得很多,不感觉腻口,与当年的“巷子深”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大厨说,其实烤肉一要原料好,二要讲究腌制工艺。烧烤前要把肉放在佐料里腌制整整24小时,让味道渗透。其实最吃功夫的是那碟韩国大酱,它是用小鱼、海带、萝卜、大蒜、香料等二十多种调制出来的,而且要熬上数小时。
平心而论,这里的腌牛肋骨没有它的兄弟(猪肋骨)来得嫩,一则体积决定质地,二则,价钱毕竟便宜。即使如此,这里的韩国烤牛肉还是不错的,至少不会有那种咬牙切齿的感觉。
韩国的泡菜也是很有诱惑的,但颜色鲜红鲜红的,有点吓人。泡菜味道绝对浓烈,第一口的感觉并不很辣,脆生生的,有股厚厚的蒜味。直到回味,才感觉有点后辣,甚至不得不找饮料来中和。如果说到不足,就是韩国的泡菜偏咸了点,曾为此提出建议,却遭到朋友奚落,说不咸加点糖,不就成了上海泡菜了。
凉拌什锦也是免费佐餐,卖相不怎么的,并不鲜艳,但很爽口。里边的货色很丰富,有洋葱、蒜、姜片、卷心菜等,切成丝状,像倒了五味瓶一般,酸甜苦辣都有。但共同点只有一个——脆而爽。
席间,服务员差不多每隔10分钟就来换烤盘,始终保持贼亮贼亮,当然这样烤肉就不容易粘底了。
小刀割肉,当送进嘴里嚼咽时,有种生猛豪爽的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