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篮子”与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餐桌“健康”成为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2001年,我省有关部门提出了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大力扶持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经过四年多发展,到12月19日,山西省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达到59个,全省44个企业生产的142个农产品通过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年产量达到228.5万吨。但目前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占有份额尚不理想,市民餐桌上的“无公害”并不多见。
销售价格偏高
由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时不能使用农药、化学肥料,使得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周期长、损耗也很大;而且无公害农产品对农田灌溉水质量指标等生产技术都有严格规定,提高了种植成本;同时,一些生产基地的生产规模较小,也导致农产品的价格偏高,因此无公害农产品比普通农产品价格要高出不少。
据了解,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较为偏远,而这些产品的货柜寿命一般很短,导致产品不能大量走上市场。同时,由于市民担心市场上的无公害农产品可能有假,也制约了市民的购买。遵照国家的有关标准,少用化肥、多用有机肥;尽量少用农药,通常使用杀虫灯、黄板,采取又捕又杀无公害的方式减少病虫害,所以投资大,价位比普通的蔬菜高,除此以外再加上包装成本的话,使得消费者难以接受。
牵线搭桥不够
据省农业厅市场信息处的宋钦处长介绍,目前我省的农产品流通组织力量还较弱,规模较小。大多数农民经纪人都是把外省如河北、山东等地的无公害农产品运进山西,很少把本省无公害农产品运出去销售的。由于销售渠道的不畅,造成不少无公害农产品不能以高价卖出去,却只能以普通农产品的价格处理给菜贩子。“投了大本钱,却收不回来,谁干这傻事呀?”清徐县集义乡的菜农李师傅,过去曾是无公害蔬菜的积极响应者,因为没挣到钱,他打算明年改种普通蔬菜。
标签随意乱贴
“无公害产品”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个词,许多产品不论自身是否有“公害”,为了便于销售,不管三七二十一都为自己贴上个“无公害”的标签。天然食品、多功能保健食品、无农药污染农产品、绿色食品等等,新名词众多,不仅给有关部门正在大力推行的无公害行动计划带来负面影响,也使生产企业和广大百姓无所适从。
有些不法商家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乱贴“无公害农产品”标志,使得消费者良莠难辨,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城里人认这个!”在省城一些农贸市场,个别菜商虽然不知道无公害农产品及认证是怎么回事,但却知道在包装薄膜上打上“无公害”几个字,“有这几个字,就能多卖钱!”家住省城老军营小区的王先生告诉记者,在省城几家大型超市摆着的无公害农产品仅在包装上标有“无公害××”或“保质期限××”字样,价格却是早市卖价的两倍左右。
据有关人士称,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省在无公害农产品的市场监管准入、标志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漏洞。
消费观念待变
无公害蔬菜的菜形、颜色、口感都被消费者认可,按理说应该是市民的首选菜,但为何却迟迟打不出品牌,达不到优质优价,甚至有价无市?
据调查,许多市民仍然习惯于在早市或集贸市场上“货比三家”,“只买贱的,不买贵的”的传统消费观念依然大行其道。老百姓认为价格贵,因此并不热心购买。再有许多人还认识不到农药残留物对人体究竟会产生多大危害,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来源:山西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