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社会学家说,我们已经告别了村舍之间鸡犬相闻的农耕时代,正在步入陌生人的社会。在人潮涌动的现代都市,在竞争激烈的无情职场,为了生存,为了成功,为了生活得更有品质和更有尊严,我们处心积虑地编织着一张张人际关系的网,在这张网里,我们来来往往,觥筹交错,亲密无间,花团锦簇。可是,我们却知道“交往很频繁,朋友却稀少。圈子很热闹,内心却寂寞”,繁华的背后有太多的泡沫在满足着我们的虚荣,漂浮着人情的冷暖。

  但是,没有人可以逃脱这张网,我们能做的就是如何编织以及更好地维护这张网,让真情多一点,利益少一点,平日的浮华少一点,患难时的分担多一点。

  传统社会 熟人交往,关系稳定

  何为人际关系?教科书及相关的理论书籍中大都对人际关系这样定义:人们依赖一定的媒介,通过个性交往而形成的思想、物质与情感交流关系,是人类社会关系直接、具体与现实的反映。世界上最难处理的就是人际关系,最不可靠的也是人际关系。古人言“靠山山倒,靠树树倒,凡事靠自己最好”。即使在现代社会,以权钱为纽带的关系本质上也是一种内耗。古往今来的中国社会,大抵也都是如此,市场化程度越低,关系越重要。说到中国的关系社会,不能不提费孝通老先生的理论。半个世纪前,费孝通在其《乡土中国》中指出:中国乡村人际关系具有特定的结构原理,用图像来表示,就像一枚石头扔进宁静的池塘,泛起一圈圈涟漪:涟漪外形酷似一圈圈同心圆,以自己为中心,一层一层向外推,向外扩散。在传统社会中,人际交往都是熟人交往,而熟人又大都是沿血缘、地缘不断推演而结识的人,其中属血缘关系最为亲密,其次就是地缘关系。比如,左邻右舍的、十里八乡的等等。在传统社会中,人们大都“生于斯、死于斯”,基本上一辈子都生活在封闭性的社区中,流动性很小,交往范围也很狭窄,熟人之间囿于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基本上还是一种先赋性的内群体关系。

  现代社会 浅层交往,身不由己

  但现在的社会结构已经和费老先生所说的乡土中国的社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有些农村在这些方面可能保留得还很好。在城市,乡土的社会结构基本已经被颠覆了,包括观念结构、道德伦理结构都处在一个大的文化断裂带上。田园牧歌似的生活、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等带有时代色彩的人际交往词汇也都被淡出了。

  转型时期的中国人突然遭遇到了一种空前的、前所未有过的社会压力,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一切,时间就是效率,这样的生活充斥着每个人。社会结构越来越复杂,接触的人越来越多,但大多都是浅层交往,比如,一面之交、萍水相逢、酒肉朋友等。“患难之交”、“生死之交”,这种极为亲密、真挚的达到心灵上深层交往的关系在如今来说的确是一种奢望。

  中国传统价值观认为,如果上级对下级有了提携和扶植,长辈对晚辈有了栽培和教育,这就是一种“恩情”。有了恩情就要报恩,进入这种人际关系后,有可能成为一生都难以摆脱的包袱,一旦有人试图挣脱,随时有可能背上“忘恩负义”之类的道德指责。因此,清代智者朱锡绶在《幽梦续影》中告诫人们:贫贱时少一攀援,他日少一掣肘;患难时少一请乞,他日少一疚心。而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关系却被剥离得体无完肤。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无论在国企还是家族式企业,讲究设科分层体系,这种体系强调的是上下级的“强制性交往”,下级必须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在科层制中,没有人情父子,只有工作关系。现代关系社会的亲疏,早已脱离了血缘亲疏,而是由交往频度、利益关联的深度、双方的默契度来决定。假设委托人办事,担心办不成,那就需要加倍表示,这是任何国家都存在的社会关系的基本规则。为了维持这种关系,当事人必须不断地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以防更强势人物随时乘虚而入,把你从别人的关系核心挤到边缘。总之,在关系社会中,每个人都是身不由己的。就像结一个蜘蛛网,网住别人的同时也网住了自己。

  和谐关系需要志趣相投,真诚交流

  在职场中,每个人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人,如何避免人际泡沫现象而建立自己需要的一种融洽默契的关系呢?人际关系的形成是需要大家在一起互相接触,实现思想与感情的互相交流。因为没有人愿意在繁华的都市里选择过鲁滨逊式的生活,而这种交流是人内在的一种纯粹的需要。稍微注意一下,你会发现人们在交换某种产品时远不及他们在交换思想的财富时所表现的热情高,因为人们渴望交流,而交换只是形式。我国古语云“道不同,不与谋”,所以,找志同道合的职场朋友是首要的。但在实践中,人们美好的愿望与实际效果之间宛如一对新安装的“齿轮”,它似乎总是咬合得不准,磨合得不够。这就需要讲究一定的技巧。举个简单例子,如何让一头不口渴的驴喝水?也许你会想到强迫,通过暴力手段将驴的头强行按到水中,但在实践中,谁会这样做?另有一种方法,利诱,如果驴喝水,给予它奖赏,显然这也是不合情理的,因为驴并没有经过类似于马戏团里的训练,它不会懂。也许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给驴吃草料,在草料中放入盐。驴吃了盐,就会口渴。口渴了,自然要喝水。这时,即使你不让它喝也不行。所以让驴喝水的最好的办法是:让驴自己心里想喝,自觉地要求喝。这个故事的寓意在于说明,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只有在关系双方互相提供需要的条件下,且获得一定的满足,才有可能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提供的条件愈多,满足程度越高,关系也就愈深。这种技巧既适合于上下级关系,也适合于一般的同事或朋友关系。在人际关系的定义中,还有一个重要元素,即情感。情感交流是一种高尚的行为,是人内心深处的渴盼,可能它有时不如人的自私性表现得那么强烈,有时会因为工作的繁重而被压抑,但它却是人性的一种追求。满足情感交流,同样会激发人的潜力,从而更加坦诚地交往。但是在现代社会,由于权钱交易很多,比如像结婚这样的纯粹属于情感的两人交往,也被蒙上了许多利益色彩,对方什么地位、存款有多少、有没有房子等,这些已经完全扭曲了情感的本真涵义。

  让朋友变为“铁杆”的三条通道

  人的情感是通过交往而来,经过交流达到互相了解,沟通思想,融洽感情。而交流沟通则必须具备三种手段:一是朋友同事之间要经常走动,通过相互走动加深情感,通常情况下走动得越多情感越深。二是要善于言谈,这是交流情感的重要形式。言谈既需要丰富的知识又需要熟练的语言技巧,交谈时要根据情况灵活多变确定话题,遇到什么样的情况就说什么样的话,见到工人聊机器,碰到农民聊种地,遇到女性聊穿衣,参拜老人聊过去,领导接见谈工作提建议,这样,你就容易接近朋友,并有共同语言。同时,言语要真诚实在,要给人一种信任感。不能大吹大擂,说谎扯皮。三是要善于帮助他人,对于朋友的家庭生活和工作事业等方面的困难能帮的则帮,能办的则办。在与朋友交往时应小事不计较,大事讲原则,平等待人,不高傲自大,善取别人之长,这样,别人就觉得你守信用,易接近,你才有好的人缘和朋友。来源:山西新闻
 

天天健康网美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