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什么?这是人类面临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在远古年代,人类没有“专家建议”的帮助,自主地决定吃哪些食物来生存和发展。到了现在,“专家建议”充斥现代人的生活,我们反而却不知道究竟该吃些什么了。
在美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食物”开始渐渐从超级市场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营养”。“鸡蛋”、“早餐麦片”和“曲奇饼”等熟悉的食物名称日益式微,充斥顾客眼球的是“纤维”、“胆固醇”和“饱和脂肪”等营养学名词。这些营养成分变得比食物本身还重要,因为营养学家告诉我们,它们才是真正影响人体健康的物质。
误区一:
“吃食物”就是“吃营养”?
“营养”这个概念在十九世纪初开始形成,英国医生威廉·普劳特首先把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定义为三大“营养素”。
到了十九世纪末,波兰化学家卡什米尔·芬克发现维生素。在此之后,营养学研究开始蓬勃发展,到了二十世纪末,营养的重要性甚至开始超越食物本身。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食物之间的差别只是在于其所含的营养的差别,他们吃的是营养,而不是食物。
要了解营养学,首先要明确一点——营养学不等于营养。人们对于营养学有一种普遍存在但未经证实的设想,即了解食物的关键在于了解其营养成分。
由于相对于食物来说,营养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的物质,因此科学家(包括采访科学家的新闻记者)总想揭开其神秘面纱,把食物的真正实质展现在民众面前。既然吃的是看不见的营养,人们自然需要大量的“专家建议”。
误区二:
进食就是为了健康?
第二种普遍存在但未经证实的设想——人类进食是为了维持和促进健康。
古希腊“医药之父”希波克拉底有一句名言:“让食物成为你的药物。”这句话体现了这种设想。但是,人类社会并非所有的民族和文化都持有相同的观点。有一些民族认为进食的目的是为了享受,或者是进行社交。这些民族最重视的不是食物内含的营养成分,但是他们的身体同样很健康,甚至比讲究营养的美国人更健康。
这就出现了一种自相矛盾的现实:那些进食各种各样“不健康食物”的人,在很多方面却比美国人更健康。这至少引发一个疑问:我们一直以来坚信的“营养学”是否真的对我们有益?
误区三:
各种食物没有本质差别?
现代营养学另外一个潜藏的严重缺陷在于:它无法把各种食物从本质上区别开来。在营养学家的显微镜下,鱼肉、牛肉和鸡肉都是传递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成分的运输系统,它们的区别只是各种营养成分的多少。同样,加工食品和天然食物本质上的差别在他们眼里也不复存在,两者的差别在于营养的数量上而不是本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