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值旅游高峰期,去海滨城市观光旅游者增多。海边气温高,日照足,湿度大,因此,富含蛋白质的海产品极易变质。游客如不注意饮食卫生,就可能愉快而去,带病而归。
去海滨旅游要严防“病从口入”。因为个别地区餐饮卫生不尽如人意,食品、炊具及容器有生熟不分、荤素不分,交叉污染的问题。此外,沿海居民讲究食用水产品的本色,味道鲜美,喜生食、半生食海鲜(水焯、盐渍或烧烤)。因此,在海滨旅游过程中要注意预防以下三种食源性疾病。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
副溶血性弧菌广泛存在于海水中,在食盐浓度3%-3.5%的液体中生长良好,故曾称致病性嗜盐菌。该菌不耐热,80℃时1分钟即杀灭,对酸的抵抗力也较弱,在食醋中1分钟死亡。该菌的检出率为带鱼41.2%-95.4%;海蟹94.1%,蛤蜊22.5%-93.4%,墨斗鱼17.5%-93%,黄花鱼15%-45%,对虾43.3%、小白虾100%。
渔民带菌率为34.8%。主要中毒食品是海产品,包括生食小白虾或咸鱼、虾酱,其次是咸菜等。此病潜伏期一般10个小时左右,主要是急性胃肠炎症状,重者出现血小便、脓血便,吐泻严重者失水过多可引起虚脱并伴有血压下降,需要与菌痢、霍乱鉴别。
■感染性腹泻病
感染性腹泻病,包括各种肠炎、痢疾、伤寒、霍乱及寄生虫病。生食、半生食水产品极易发生这类疾病。卫生防疫部门四季均可从甲鱼、牛蛙、蟹、虾、螺、贝类检出霍乱弧菌。食生鱼片、冰虾、甲鱼血、螺蛳、生蟹均可感染霍乱。该病的特点为急性水样腹泻、无腹痛、不发热,潜伏期为数小时至5天。如感染细菌性痢疾,会高烧、腹痛、肛门有下坠感,有黏液脓血便。
■有毒鱼类中毒
国内毒鱼约有170余种,按含毒部位和毒素的性质,毒鱼有豚毒鱼类、含高组胺鱼类、胆毒鱼类、肌肉毒鱼类、毒贝类等。食青皮红肉鱼类(鲭鱼、鲐鱼、秋刀鱼、金枪鱼、沙丁鱼等)容易中毒。这些鱼类如果保存不当被细菌污染后,鱼体的蛋白质可能被分解而产生大量组胺及其它有毒物质,人们食入这类被污染的鱼,10分钟至3小时之内会引起鱼组胺中毒。可出现头晕、头痛、面红、胸闷、气短、口干、心跳快、血压下降等。有时出现荨麻疹、眼红、恶心、呕吐及腹泻等症。其他毒鱼、毒贝中毒以神经症状为主,可导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