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从观念上重视个人健康,从制度上充分保障个人的休息权外,社会学、心理学专家还“由内到外”为减压开出了两味“药”:主观上设置合理的人生目标,客观上创造更多的公共空间。
这是一个创新的时代。所有人都步履匆匆、争分夺秒,科技日新月异,产品层出不穷。今天你的产品还卖得红红火火,明天一个新产品就能彻底取代;今天你还可能被提拔到一个更高的职位,明天一个成长进步得比你更快的同事就能取而代之。“不管是高级白领、职业经理人,还是机关公务员,生存化发展是每个人不得不面对的最大压力,因为时代在推着人一刻不停地向前奔跑。”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周运清教授如此解读目前的“城市压力病”。
在如广州一般的大都市中生活,压力显得无处不在,无可避免。创新能力、对工作领域的掌握能力、驾驭能力拷打着每一个城市人,使得常年不休息、不重视个人健康、任由亚健康状态深入骨髓的例子随处可见。学会直面压力,承认这个现实,重视压力带来的问题,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教授迟毓凯认为,这才是减压的第一步。
对个体来说,要寻求一个适度的价值取向,追求一个相对稳定的目标,有利于减轻压力。在周运清教授看来,追求的和现实的差离越大,幸福感就越低,压力也就会越大,“目标不是定得越低越好,而是要适合自己的能力”。“行为能力和目标的失调,就会有压力,现代人要学会寻找一个平衡点”。
除主观调节外,对一个健康的社会来说,增加公共生活空间,让工作之外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有利于帮助个体“减压”。酒吧多一些,茶吧多一些,和朋友的聚会多一些,各种协会、团体组织的活动多一些,让有压力的人有地方可去,有对象可倾诉,可以很好排解、分散工作中的压力。迟毓凯教授认为:“有了压力,不要沉浸其中不能自拔,要给心灵创造一个恢复的空间。企、事业单位也可以多借鉴外企的一些经验,定期展开心理咨询,建立免费的心理辅导机制。”
“对于工作压力特别大的岗位,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做适当的调整。”广东省人大代表朱列玉指出,特别是司法、公安战线,按固定人口比例配编,但在目前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的现状下,应适当增加人手,以解决案多人少的困局。来源:金羊网―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