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也许你遇到过这样的事情。课间休息时,你正在教室里看一本非常有趣的小说,有两位同学在你座位旁边的过道上聊天。由于你看得津津有味,那两位同学究竟在谈些什么,你可能并不知道。但是,一旦在他们的谈话中出现了你的名字,你马上就会意识到。这说明,在那两位同学聊天时,尽管你不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但实际上,他们说的话已经进入到你脑中并经过了信息加工处理。那些一般性的信息,由于没有达到“激醒“的阈限值,便被“屏蔽“住而没有被你意识到;而像你名字这样的一些特殊信息,由于达到了阈限值而被你意识到。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在脑的活动中,除了具有可以知晓、有意识的信息加工方式外,还可能具有未被知晓、无意识的但确实存在的信息加工方式。前者由于是可知的,常被称作信息的“外显加工“方式;后者由于是不知不觉的,常被称作信息的“内隐加工“方式。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对脑的内隐加工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其中研究较多的一个问题是内隐记忆。
1970年,沃林顿和韦斯克兰茨设计了一个关于内隐记忆的经典实验研究。实验对象包括4名遗忘症患者(其中3人酒精中毒,1人颞叶受伤)和16名正常人。实验者先给所有参加者看一些词语,然后安排了两种测验。一种是直接回忆所学的词语;另一个是进行残词补全,即在字母组合(如_ab_)中补进字母,使之成为完整的词(如cable )。结果发现,遗忘症患者的回忆成绩远比正常人差,但在残词补全测验中,却与正常人不相上下。
后来其他一些研究者多次重复实验发现了这一结果。这些研究表明,在有意识的外显记忆之外,还存在无需意识参与的内隐记忆。作为人脑中保存过去经验的一种方式,内隐记忆无需经过有意识的回忆或再认,就能对人的某些活动间接地产生影响。
“盲视“和“盲语“现象是80年代人脑内隐加工研究的又一个焦点。研究发现,视觉皮层损伤的病人仍然能够执行各种视觉性作业,但有趣的是,病人本人不能意识到这种作业,也不承认他能进行这种作业。割裂脑病人可以通过其左半球对投射到右眼的刺激进行正确的命名,却不能利用这一信息进行简单的匹配作业。从这些研究中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即使没有意识水平的监控人脑仍然可以发挥加工作用,而那些未曾进入意识加工的信息仍然能影响人的行为和认知。
尽管目前科学家对人脑内隐加工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入,但研究者普遍认为,人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信息加工过程属于内隐加工方式,它无时无刻不在发挥作用,却又无法被人察觉或随意提取出来。探明人脑的内隐加工方式,有助于开发人类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