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宝剑赠英雄,红粉送佳人。小到服装打扮,大到社会分工,人们通常认为男性应该独立、果断、勇敢、自信,女性应该温柔、友好、服从、谦和,如果有人同时具备两种性别特征,就变成具有贬斥含义的“娘娘腔”或“男人婆”。

  根据美国社会学家罗西1964年的双性化理论,同时具有男性与女性身上优点的人既独立又合作,既果断又沉稳,既自信又谨慎,这类人往往心理疾病较少,社会适应能力较强。而《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月刊登的一项研究结果也表明,比起典型男性化或女性化的大学生,同时具有两种性别特征的大学生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

  一般在孩子一出生,父母就会有意无意根据儿童的性别加以区别对待,比如给男孩买玩具汽车,给女孩买毛绒玩具;要求男孩胆大、坚强,要求女孩听话、不吵闹。在幼儿园里,如果一个小男孩不玩奥特曼玩芭比娃娃,父母和老师都会如临大敌,又是教育又是批评。

  对此,华南师范大学郑希付教授认为,过度强化儿童的性别角色,可能会对儿童今后的身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男孩从小被强烈地要求“男儿有泪不轻弹”,那么在将来遇到困扰时会不愿抒发负面情绪,不愿向别人寻求帮助,从而危害到他的身心健康;女孩如果从小一直被暗示“你是弱者”,也可能抑制孩子进取心和自信心的健康发展,让她们在生活中难以独立,遇到困难容易退缩和回避。

  “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每个人都可以是双性的,关键在于男女两种性别角色达到平衡。”郑教授指出。在父母与儿童的交往中,儿童会学到父母各自的性别角色特点,因此,父亲可以多带带女儿,母亲可以多陪陪儿子,保证父母双方与孩子交往时间持平;另外,父母要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和心理发展需要,鼓励儿童不分性别地去玩各种游戏和玩具,尝试更多的社会经验。比如,不妨让女孩学学武术、爬爬树,让男孩做做手工、缝缝衣服。▲ 

 

    《生命时报》

天天健康网美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