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着面对灾难,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地震后家破人亡,但有些人尚能微笑面对,其实,这未必是坚强,而是心理上不能接受现实的表现。”近日,广东省社会医学研究会等专家在广东药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举行“地震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干预研讨会”,会上有专家指出,地震后很多人心理严重受创,但每个人的反应都会不一样,微笑面对的未必更坚强,号啕大哭的未必更脆弱。
广东省社会医学研究会副会长、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主委黄铎香指出,地震发生引起的心理障碍都属于心因性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极度焦虑、恐慌或者抑郁,情绪不稳定,还有些表现为内疚、自责或愤怒。
此外,有些人会发生急性心因性反应,如出现朦胧状态,对周围环境不能清楚地感觉到、知觉到,好像处于梦境之中,不认识周围的人,不知自己处于什么地方,当时是什么时候。
而当意识恢复后,往往不能回忆。有的灾民表现为突然僵住不能动,缄默不语,呼唤不应,可持续几分钟或者几日。有的也会表现为兴奋、大喊大叫,甚至冲动与无目标的跑,即反应性“兴奋状态”。
“这次地震发生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几天,但由于灾区一直余震不断,灾难一直在延续,所以很多灾区群众仍然停留在受灾应激状态。从广州收治的伤员来看,每个人的心理状态都不一样。”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副主任医师尹平告诉记者,遭受心理创伤之后,人们的心理变化可分为四个阶段:最早的是幸存反应,多数表现为麻木不仁;接着是否认现实,不肯面对亲人离世、家园尽毁的残酷真相;前两个阶段过后,会感到无尽的恐惧和哀伤;悲哀过后,才是面对现实、接受现实,渐渐开始新生活的阶段。
尹平说,灾区很多人家中失去好几个亲人,但他们看起来似乎麻木不仁,有的甚至还能微笑面对并忘我工作,其实,这不是冷漠的表现,也不是坚强的代名词,而是人们在心理上的一种自己保护本能,很多人习惯用道德标准来评判,这是不符合心理学规律的。“对于心理救援者来说,不应把应激者的心理阻挡在上述某一个阶段,相反,应该帮助他们顺利度过,顺利进入下一个阶段,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和过去和解,也才能有利于他们今后的生活。”
最后,尹平还提醒说,凡是这场灾难的见证者都是应激者,不管是幸存的人、受灾的人还是救援者,包括每天守在电视机前观看救灾的人,都可能因此而诱发心理上的创伤,一定要密切关注,发现有问题要积极进行心理干预。 (记者雷坤 通讯员孙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