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

  尽管我们很多人穷尽一生为幸福而奔波,可新的研究显示,对幸福的满足感却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今年3月的两项研究印证了一个事实——比起我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为获得幸福而付出的努力,基因和年龄因素所起到的作用会更大。

  基因能起50%的作用

  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研究人员说,基因在人们的幸福感中起到了50%的作用,像“善于交际、主动积极、沉着冷静、吃苦耐劳和富有责任心”等由基因所决定的个性,在获得幸福方面都起到了根本作用。该研究的负责人提姆·贝茨说,幸福快乐的天性就好像是个大包裹,只要你拥有了这么一个包裹,你就会拥有里面的一切。

  贝茨和他的同事们是在对973对成人双胞胎的调查数据分析研究后,得出以上结论的。他们发现,平均来说,同卵双生双胞胎要比异卵双生双胞胎在个性上更加接近。当被问及他们有多快乐时,同卵双生双胞胎之间的反应要比其他双胞胎有更多相似之处。这说明幸福快乐感和个性在基因上有很强的联系。在发表于美国《心理科学》杂志3月号上的文章里,研究人员又将成果往前推了一步,他们认为个性和幸福感不仅仅是共存的关系,事实上是天生的个性决定了幸福感的多少。在关乎个性的主要因素,像性格外向、沉着冷静和富有责任心等方面,在基因上拥有同样“分值”的双胞胎,也会有同样“分值”的幸福感。不过,一旦这些天性不一致,在双胞胎身上那种共有的“幸福分”也就消失了。

  44岁的人最不幸福

  另一项发表在美国《社会科学和医学》杂志3月号上的研究显示,根据对全球70多个国家的200万民众所做的调查显示,人们的幸福感完全遵循“U”型规律:45岁以下人们的幸福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但过了45岁以后,幸福感开始随年龄成正比增长。在全球范围内,40多岁的人们对不开心、缺少幸福的抱怨声总体上要高过其他人(包括比他们年轻和比他们老的人),并且全球幸福最低点基本上在44岁左右的人身上。

  为什么会这样呢?尽管那些没有子嗣的中年人比其他年龄阶段的人对生活的满意度要低一些,但孩子并不是导致人们对获得幸福而感到焦虑的主要原因。另外,收入、婚姻状况或受教育程度等都不会左右以上提到的“U”型幸福曲线。英国沃里克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安德鲁·奥斯瓦德说:“你可以为之做100件事情去试图进行调节,但别傻了,那根本没用。”他和来自美国新罕布什尔州达特茅斯学院的经济学家大卫·布兰奇弗劳尔,通过对一部分人进行长期调查,对得出的结论进行了适当调整。他们总结说:无论具体是什么因素使这些中年人痛苦不堪,其实都无关大碍,实际上是他们60年代出生、在特殊的社会背景中成长的经历,导致他们表现出了“幸福感”不足的特征。

  随着年龄幸福感会增加

  在2001年的一项研究中,美国加州大学的苏珊·查尔斯发现,积极情绪在年轻人和中年人身上基本保持稳定状态,到更年老的时候会略微下降一些;但与此同时,消极情绪却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持续下降。

  查尔斯认为像焦虑、厌恶和气愤等感觉会逐渐消退,因为随着不断成长,人们会不必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或许还因为人们逐渐学会了如何避免自己不喜欢的状态发生。爱丁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年纪大些的人相对于比他们年轻的人来说,患精神性疾病的可能性要低一些,像忧愁或焦虑等疾病。而在拥有共识和心情愉快方面,年纪大的人们得分也比年轻人高。奥斯瓦德在“释放内心渴望”的研究中,记下了沉浸在幸福当中的那些成年人的反应。这些人表示,他们首先要经历青春逐渐消逝和永远无法完成早年梦想的痛苦,但后来就有在生活中通过努力和自我认知所取得的成绩。“要是你还年轻,你是无法认识到这一点的。”奥斯瓦德说。

  自我调节也可很开心

  一项有关幸福并经常被引用的研究显示,无论是特别好的事情,还是特别糟糕的事情,从长远来看,都不会对人们的幸福产生影响。这样看来,很多人在十多年之后都会回到他的幸福底线上来,无论他在其间经历过多么悲惨的事情,甚至像丧偶或截肢等“大难”。这种幸福的稳定状态或许就是来源于遗传——就像那些同卵双生双胞胎所展现出来的、有利于产生幸福感的个性因素。

  当然,人们对幸福的无法把握未必就意味着人们缺少快乐。“研究显示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大部分时候是很高兴的。”爱丁堡大学的贝茨说,“我们为人们的这种乐观精神感到兴奋,很多人觉得自己比其他人快乐。”贝茨在研究结果中说,要想变的更开心,他建议模仿那些能够引发幸福感的个性特征,比如:多与人交往,尽管只是跟部分人;为自己制定可以实现的目标,然后一心去完成它;要正确看待遇到的挫折等。

  别担心,照着这些方法去做,就能让自己开心点!

天天健康网美食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