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习惯,本身就是一个民族自古延续下来的食品和本土文化融为一体不可改变的基本元素。比如广大的华人,从一个以米和面食为主食的中国,移居以面包为主食的美国,饮食习惯并非就入了乡随了俗。面包和面食,虽仅仅一字之差,却包含了不同的生活背景和饮食文化。在美国的大多数华人,还是习惯于选择面食,并且对面食,有一种如同热爱故土一般的爱恋。
在很多的华人超市里,记者常常看到华人们在面点、面条的货柜前欢喜选购。在就“你是喜欢西方面包还是喜欢中式面食”这个主题采访时,所有的华人包括许多出生在美国的华人后代们,无论源自中国的南方还是北方,都坚定不移地对记者说:我们喜欢中式面食!于是,同样喜欢中式面食的记者,在采访北美华人面食一族时,从面食里,体会到了他们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飘洋过海不忘带根擀面杖
在新泽西一家诊所工作的周女士,很会做拉面,邻里都夸她做的拉面很好吃。周女士原是广州人,嫁了祖籍河南的丈夫后,皈依了面食一族。
8年前,周女士拿到了签证,可以带着6岁的儿子到美国纽约和丈夫团聚了。她对记者说,来美国前装行李的时候,她首先把擀面杖装了进去,因为丈夫已经很久没有吃到自己做的拉面了。还有,她当时就知道,他们的家庭一定是以面食为主的,儿子就是喜欢吃汉堡包,也只是一时的兴趣。因为她在美国的同学们告诉她,华裔孩子们最终还是喜欢中式主食。
到了美国之后,周女士发现,擀面杖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不仅“锁定”了丈夫的胃,赢得了丈夫更多的爱,还“锁定”了很多很多华人朋友的情意。周女士很奇怪,她所有的华人朋友,就连香港来的朋友,都喜欢吃拉面。
周女士发现,朋友们喜欢拉面,是因为喜欢吃拉面时聚在一起的气氛。那个时刻,可以一起聊聊家乡的事,一起聊聊在中国时的故事,很是亲切。
就这样,周女士离不开擀面杖了。有了它,周女士不用再担忧在美国吃面食方便不方便。
不爱吃面包偏爱吃肉包
刘女士在新州的罗格斯大学里工作,说到面食,她的话也多了起来。刘女士说,她是浙江人,读大学时,有个同学很会做肉包子,于是她学了一招。她笑道,她的丈夫就是吃了她做的肉包子后,一定要追到她,让她给他做一辈子的肉包子。
到了美国后,她家里还是以面食为主,当然,肉包子是他们家的拿手好戏。每当这里的华人朋友聚会,专门点她做肉包子。有一次去郊游,因为来不及做肉包子,她就买了一大堆面包带去。结果朋友们一看没得肉包子吃,笑闹着追打她,她买去的那堆面包,动也没有人动。
刘女士说,有时候,看着丈夫和孩子们吃包子后仰靠在沙发里的那份舒服和惬意,心中会涌起无限的温情。于是,刘女士知道了,肉包子的魅力不在于它的味道,而在于它能凝聚亲情,凝聚海外华人的友情。节假日里,做一些肉包子,请一些朋友聚会,有一种时时能见到乡亲的感动。
揉面揉出浓浓乡情
在一家制药公司工作的叶女士,和丈夫都是北方人,因此他们夫妻俩面揉得非常好。叶女士说,她的两个孩子都是在美国出生的,但是很喜欢吃中式面食。因此,擀面条、包饺子、烙饼等等,是他们家里的常事。
叶女士的朋友对记者说,他们常常去叶女士家聚会,一去就想吃她家的面食。朋友夸赞,叶女士的丈夫李先生,揉出的面能做到了手光、面光、盆光,很有水准。去他们家聚会,看李先生揉面,竟也是一种乐趣。散散的面粉,就那样被他和成了一团面,然后又把面揉好,擀成像纸一样的饺子皮,就着光影,饺子皮有一种剔透的质感,很是美丽。
叶女士说,吃面食是很容易的,难得的是,面食联络起了很多很多的华人朋友的感情。
自己动手做家乡面食更加有味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尽管超市里、饭店里都有中式的面食出售,但是很多的华人还是喜欢自己动手做面食。一家人、一大堆朋友,在一起动手做面食,聊着天,其乐融融。